所在位置: 首页 > 改革实践

壮大村集体经济临淄探秘 万字解码淄博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临淄路径”

时间:2022-12-14 12:47:08来源: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作者:张吉宝 李鸿斐 点击:

  今年,淄博市提出了“3510”发展目标和“强富美优”城市愿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最终走向共同富裕是我们的目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强富美优”的重要路径。

  为最大限度补齐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短板,临淄区强化顶层设计,注重“共富原则”,探索出区、镇、村三级书记抓集体增收新模式,并梳理形成了:土地托管型、龙头带动型、资产盘活型等9种比较成熟的发展路径,走出了“以资源换 资金、以存量换增量”之路,依靠农村生产力的自我发展和外部资源的综合利用,变“输血”为“造血”之路。

一、土地托管型:

550亩土地托管 村集体收入涨5倍

  10月14日下午,在临淄区齐陵街道东刘家村,老远就能听到隆隆的农机轰鸣声。

  来到玉米地地头,只见一台大型联合收割机正在蓝天绿地间忙碌穿梭,伴随着机器隆隆的轰鸣声,一棵棵玉米连茎带穗被卷入收割机,经过切碎和揉搓的玉米青贮从高高的排料口撒出,落在和收割机一前一后同步驾驶的大卡车车斗里,这些玉米青贮将由专业公司收购用作饲料生产。

  “我们村550亩地全部进行托管成为‘一块大田’。根据玉米品种,今年秋收260亩地的玉米青贮用来销售,总共720余吨,按照目前470元一吨的价格,预计能有33万余元的收入。”崔丽丽是齐陵街道东刘家村党支部书记,也是街道唯一一个80后的女党支部书记,说起今年的收成,崔丽丽胸有成竹。

  数字也佐证了这一点,“今年土地托管后,麦收加上今年秋收玉米的收入预计总共 110万元,所有的收入减去土地托管公司的分成以及农户的租金和分红,保守预计,今年东刘家村集体收入能超30万元,这比以前刚刚过5万的村集体收入涨了5倍。”崔丽丽说。

  2021年,齐陵街道党工委在“我为群众办实事•走千村进万户”大走访大排查大提升活动中了解到,农村务农人口“老龄化”,上了岁数没法种地等问题是群众反映最多的问题。为从根本上破解这一难题,齐陵街道党工委想到了土地托管,尝试研究适合齐陵实际的可复制可增收的方案。

  2021年9月,齐陵街道积极对接山东省供销社和供发集团,坚持以“党建引领、村社共建”为发展思路,探索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全程托管”经营模式,由省级供销社对入社土地提供全程托管服务,实行统一运作方式、统一农资供应、统一耕作标准、统一销售渠道,从而改变一家一户的小农户生产方式,实现土地与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的有机整合,并将其纳入全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总体布局。

  土地托管过程中,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将土地从百姓手中承包过来,以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名义与土地托管服务公司签订托管协议。这就意味着,村民要将自己手里的土地交给别人来管理。

  刘燕,齐陵街道党工委委员,分管农业工作。说起托管的经历,她记忆深刻。起初,对于新的经营方式,农户们表现得相当“保守”,纷纷表示:“我种了一辈子地,把地交给后生我不放心”“我文化程度不高,立协议、签合同,我被骗了怎么办?”而部分村书记对此也持怀疑态度,“这事儿到底靠不靠谱,别忙活一阵子还不如一般老百姓的产量,那可成了村里的笑话”……

  针对书记们和农户们的疑虑,街道党工委书记张磊专门多次召开座谈会并深入各村开展调研,邀请省社领导和专家到齐陵进行方案探讨和政策争取,经过一系列的努力,街道召开村支部书记大会,进一步统一了思想,解答了书记们的疑虑。至于农户的思想工作,刘燕就和参与土地托管村的两委成员以及街道机关干部共同发力,找准突破口,挨家挨户去做工作,充分利用“入户访”、“回头访”的契机,积极向辖区内村民宣传推广土地规模化经营“新路子”,让群众切实了解土地托管服务的好处、优点。

  在推进土地托管过程中,为更利于耕地保护和粮食增产,齐陵街道还探索出以往小地块之间的田埂、垄沟整平,拆除了田坎间沟壑,水渠和小路得到复垦,由此使耕地面积有所增溢,当地试点村土地渗溢面积达到10%-15%。以崔丽丽所在的东刘家村为例,550亩大田由原先106户村民的地块构成,变成一块大田后,土地集约化管理,原来的田埂、垄沟变成田地,增加了40亩左右的土地。

  齐陵街道参与土地托管的村集体拿到麦季分红。 资料照片

农民变身工人和股民喜领两份钱

  土地托管后,作为服务主体的鲁供齐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对土地托管实施网格化管理,平均每300亩土地选派一名网格员,经过岗前培训负责对该地块进行统筹管理,及时反馈托管地块粮食生长情况,对粮食生长全过程进行跟踪监督。

  于良滨是东刘家村村民,种了半辈子地的他在土地托管后,应聘成为土地托管网格员。对于良滨来讲,网格员一年的工资加上托管的分红,收入比以前增加了1万多元。

  杨忠景是鲁供齐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的区域经理,负责东刘家村、胡家村、南齐村、王齐村、杨东村5个村的土地托管服务,包括机械调拨、耕种管收等工作。

  谈及土地托管带来的变化,杨忠景说:最大的变化是农民的收入有了大幅增加。原来,有一些年龄偏大在外上班的村民,自己的地种不了就租给别人,一亩地租金是300-500元不等,现在一亩地的租金收益提高到900元。不管是村集体还是村民收入都有了较大提升,而且有省供销社保底承诺,村民们也更加放心。

土地托底给“穷村”带来的底气

  “土地托管一年,大大提高了村集体的经济收入。村集体有了收入,就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就可以为群众多办点好事、实事,说话都有了底气!”崔丽丽告诉记者,以前东刘家村是“三无”村庄,无资金、无资源、无特色,村里正常开销捉襟见肘,有时候日子过紧了,村两委的工资就先欠着,啥时候有啥时候发。

  东刘家村作为第一批参与土地托管的村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6月份麦季分红中获得收益12万余元,这也为东刘家村发展村集体经济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趁着这股东风,该村一鼓作气,在今年秋收过后,顺利实现了整村整建制托管。

  “今年麦收后,我们用土地托管的‘第一桶金’,在中秋节、重阳节给村民们发了福利,不仅修缮了村内道路,还通过增加墙体彩绘、2000米的绿化带整修,提升改造了村容村貌,让村民们生活得更舒心。”

  “今年重阳节村里给我们70岁以上的老人发了面条,还包了水饺,召集老人们一起过重阳节,这在东刘家村可是头一回。”说到村里对老年人的关心,村民苏广岭说。

齐陵土地“托管”的密码何在

  收益带来的示范效果显而易见。10月13日,齐陵街道2022年土地托管签约仪式在太平村召开,这是齐陵街道第二年举办土地托管签约仪式。

  在签约仪式上,齐陵街道党工委书记张磊的发言是对过去一年土地托管最好的总结:数据显示,今年,齐陵街道麦季托管地块平均亩产1020斤,最高产量1300斤,实现村居最高分红收入28万余元,平均分红收益500元/亩,全年村居最高分红收益有望突破50万元,村平均收益均达到10万元以上,粮食增产所产生的经济价值充分证明了土地托管方法可行。

  如今,齐陵街道作为临淄区首批土地托管试点乡镇之一,已实现了由2021年的8个村托管土地2417亩向21个村土地托管6432亩迈进,预计每村带动集体经济增收均达到10万元以上。东刘家村、胡家村率先实现了整村整建制托管的目标。太平村通过土地托管率先整合村内土地资源,突破了村居日常管理中出现的惯性思维,维护了基层管理的公平和正义。

  为了使托管工作更稳固,托管效果更显著,今年下半年,齐陵街道还整合了辖区农机和人力资源,分别成立了农机合作社和人力资源合作社,同等条件下优先雇佣齐陵辖区的股民开展生产活动,让老百姓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享受租金和分红的同时再回到土地上,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在此获取报酬,真正实现土地全托管,家门口就业,集体个人都增收。齐陵街道的土地托管服务模式为临淄乃至淄博探索出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径。

延伸阅读:顶层设计 为农民增收谋划精确路径

  党建引领是基层治理的基石,临淄区从实处入手,通过区委顶层设计出题目,镇办选题答“问卷”的方式,紧紧围绕村集体增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一张清单守牢一排底线、基层网格化治理四个方面全区镇办打“擂台”,精准抓落实,一块“大田”好处多是临淄区抓基层党建的一个缩影。

  今年,临淄区共确定了12个镇办的24项攻坚事项和3个一致性攻坚事项,对村集体增收清晰的谋划了具体的路径,并提出了6+n的村集体增收模式。例如,临淄区凤凰镇大薄村利用一处废弃的工厂,引入江苏一家莲藕深加工企业对藕进行深加工,藕深加工产生的环保废物送到鹏达环保进行处理,从而实现了整个链条的吃干榨尽,村集体也实现了几十万元的收益。

  此外,在土地流转方面,临淄全区的耕地流转面积已经达到50%,北部平原镇办有一些流转面积已经超过80%。数字显示,今年以来,临淄区各镇办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利用闲置厂房、闲置土地、闲置建设用地、土地流转等不同方式实现了集体经济稳步增收。今年,临淄区农村集体收入过50万元的村会超过100个,达到全区的1/3。预计明年,全区能实现20万元以下村清零。

二、资产盘活型:

大薄村:废旧厂房“淘”来五十万

  “今天下午,藕片加工生产线就能安装完成,再过几天就可以试运行。另外,藕汁生产线,我们正马不停蹄地推进中……”12月7日一早,临淄区凤凰镇大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钟建广就来到正在装修的莲藕深加工厂厂房,和工人们一起组装设备。

  大薄村莲藕深加工厂位于距离大薄村文化广场500米左右的村西头,投资300万元,占地4000多平方米,是村里今年新上的项目。

  大薄村莲藕深加工厂车间,待安装的生产线设备。

摸清“家底”精增收

  “刚上任时,北金、南金企业多的村子每年集体收入上千万元,我们村年集体收入才10万元左右,全都依靠土地流转。邻村福利多,我们只能在春节、中秋节给村民发福利。因为村集体穷,每次去镇上或区里开会,老抬不起头来!”钟建广对此记忆犹新。

  “以前村集体没有钱,群众的实际问题解决不了,村里的公共服务和设施建设也保障不了,村干部们说话没人听,干事没人跟,现在集体收入多了,村民有了盼头,我们开展工作也有了底气。”提及村里的变化,钟建广的言语中充满了自信。

  2014年,钟建广等两委班子上任时,大薄村的集体经济与附近的富裕村相比就是“贫困户”。钟建广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摸清底数:经过盘点,村里的集体资产主要有苗圃租赁、土地流转、面粉厂租金等,最终通过行政、法律等手段增加村集体收入3万多元。此后,村里通过精心梳理各类资产按照市场化运作,最终实现了集体利益最大化。

  “从2018年起,山东鹏达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土地租赁费成为我们村最大的收入之一,再加上其它各类收入。目前,村集体年收入22万多元。村民福利节节攀升的同时,村里的文化广场也进行了升级改造,村里还买了两个大鼓、镲、锣等乐器组建了锣鼓队,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钟建广说。

一棵藕盘活旧厂房

  中午十一点半,大薄村文化广场上,75岁的王慧贞和几位“老姐妹”聊天,她并不着急回家做饭。一会儿,她准备到村里长者食堂去吃。

  王慧贞所在的大薄村长者食堂是村里去年建设的,全村65岁以上的老人共有268人。按照村里的规定,7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吃,65—70岁的老人2元钱就可以吃一顿营养午餐,这样的好事王慧贞以前想都不敢想。

  “目前,仅长者食堂和村民福利两项,村里一年的支出就近21万元。”与淄博大多数村庄相比,年收入22万元已经比较高了,但钟建广面临的问题是“钱不够用”。

  村里没有像样的产业,极大地制约了村集体经济壮大和村民的发展。如何能因地制宜让村集体增收、村民腰包更鼓,成为钟建广一直思考的问题。

  而村里原铸钢厂闲置了6年的厂房如何利用,也纳入了钟建广对大薄村未来发展的规划。铸钢厂闲置厂房的盘活则得益于一棵藕的商机。

  凤凰镇一直有着种藕的习俗,以大薄、南罗村、王桥村等为最。如今,全镇莲藕种植规模2000多亩,产量近500万斤。单纯卖藕效益较低,凤凰镇党委政府决定在深加工上下功夫。通过多方考察,最终与江苏省扬州莲顺食品有限公司(简称莲顺食品)对接,双方一拍即合,大薄村出厂房和部分资金,莲顺食品则通过“技术入股”的方式共同建厂。

  “藕汁生产线的设备已经基本到位了,我们正在对厂房进行精装修,再过20天左右藕汁生产线就能试生产。我们这个项目主要生产藕汁、藕粉、藕片、南方江阴菜等,普通藕最高能卖2元/斤,经过深加工制成的糯米藕可卖到8-10元/斤。项目稳定运营后,企业一年增收100多万元,可为村集体增收50余万元。同时,还可提供至少50个就业岗位。”在施工现场,莲藕深加工厂项目负责人钟鹏说道。

  “莲藕深加工满负荷生产后,预计将产生藕渣500吨/年,将来这些藕渣可以卖给鹏达环保循环再利用,用作制备活性炭的原材料,也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的途径之一。目前,我们正在和企业方进行深入交流。”说到项目投产后的附加效益,钟建广满怀憧憬。

  钟建广所说的鹏达环保,是山东鹏达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淄博本地环保行业龙头企业,企业生产活性炭的重要原料之一就是藕渣。

  “从环保层面来说,藕深加工所产生的藕渣很难处理。我们将藕渣回收后用作沼气,一部分用来做天然气的原料,另一部分,藕渣发酵后会产生大量的沼渣废弃物,而沼渣中含有大量的有机养分以及丰富的营养元素,利用沼渣为原料,能够制备出活性炭的炭材料。大薄村这个莲藕深加工项目产生的藕渣作为生产原料,既拓展延伸了藕的产业链条,也成为我们企业助力周边农民增收的方式之一。”山东鹏达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综合部副部长李建表示。

  随着项目的落地,不仅盘活了村里的闲置资源、带来了租金收入,还为周边村民带来了就业机会。

  “出门100米左右就是厂区,每月工资和外面打工差不多,等这个项目建成了,我也想来试试。”年过半百的村民钟安法家就在厂房附近,现在他每天骑20多分钟的电动车到别村的一家企业上班。

  “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大薄村通过村里的闲置厂房和支部领办合作社资金入股莲藕深加工公司,不仅实现了集体增收,还解决了企业‘融资难’‘用地难’‘用工难’问题,可谓是一举多得!此外,莲藕种植美化了环境,实现了夏天有旅游收入;秋季采藕出售鲜藕;莲藕生产加工出藕粉、藕汁;藕渣再通过鹏达环保生产出活性炭,这样实现了整个链条的吃干榨尽,莲藕的深加工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淄博农村农民增收打了个样。”凤凰镇党委书记于海南表示。

述评:

  农村集体老旧办公用房、厂房、“四荒”地、闲散院落、集体建设用地等资产不少。实现村集体增收,必须要把握产业特点,找准路径,精准引导资本才能实现共赢。临淄区凤凰镇大薄村通过盘活闲置厂房,不仅引来资本和技术,还实现周边莲藕种植户增收,带来税收收入等。如此,村民、村集体、企业和政府的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走出了“共富路径”以及“企业+村集体+村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显然值得更多地方借鉴学习。

三、置业营收型:

南马坊村:舍弃1.3亿现金 只为“长流水”

  近年来,随着城市更新加快,虽然部分村民还有地种,但居住和生活条件与市民几无差异,临淄区齐都镇南马坊村就是这样一个城郊村。南马坊村现有村民1100余户、3200余人,有党员75名,村民代表87名。

  2014年10月,通过旧村改造,投资6.5亿元的南马坊新村建成,2015年村民搬迁入住,村内配有大型体育场、标准封闭式门球场、1100平方米的老年活动中心、500平方米的室内健身房等。

  城郊村改造,都能改造出经济发展中宝贵的资源地。南马坊通过旧村改造,改造出3.7596公顷近56.394亩沿街商业用地。

  南马坊村沿街商铺林立

是卖是留两条路

  对这些宝贵的土地资源的处置,有的村选择卖掉,有的村选择留下。

  在进行旧村改造后,干了几十年支部书记的南马坊村党支部书记贾宝书就琢磨一件事儿:这些年,很多临近城镇驻地的村进行了旧村改造,相当一部分村改造的结果是,村民住上了楼房,可地没了,部分村民的生活成了问题;改造得来的地面及建起的商业房卖了后,村集体“肥”了一时,可过上几年,钱就花完了,不少曾经风光的村集体出现了欠债。

  这是贾宝书不愿看到的。贾宝书经常这样问自己:“钱有花完的时候,我退休了,下一任怎么办?只有壮大集体经济发展有后劲,才能让村民多得实惠。”

  2018年6月,南马坊村启动了沿街商业用地开发,项目总投资2.2亿元,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沿街商业建设,2021年6月项目竣工。项目总建筑面积5.15万平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4.46万平米,经营户388个,地下面积6993平米(地下车库6176平米、地下商业817平米,地下停车位120个),地上停车位255个。贾宝书算过一笔账:按当时价格一次性出售可卖3.5亿元,纯收入1.3亿。

  在走访村民,开党员会,开村民代表会后,贾宝书果断决定:不要一次性1.3亿的现金收入,沿街商业房只租赁不出售,为村里经济留下“长流水”。“当年9月份,我们通过临淄区招商平台对外招赁,有两家公司承租中标,租赁合同期限15年。仅此一项,每年村集体可增收一千多万的收入!”

越来越丰厚的居民福利

  随着南马坊沿街商业综合体业户的不断入住,村里有钱了,能为居民办更多的事了。

  除了公共、公益事业由集体出钱外,居民有了更多的福利: 不仅为年满60岁的老人交纳暖气费、收视费、意外伤害保险,补助60岁至69岁老人每人每年2500元,70岁至79岁3700元,80岁以上4900元,老人过生日还可以收到100元红包,春节、重阳节也会为老人们发放福利物资,村民的暖气费、养老、医疗保险村里补助50%。此外,南马坊村集体还为130余名南马坊户籍学童每人每年补贴减免费用3000元。政府征用土地采取了一次性补偿,长期安置的办法,除一次性土地地上附属物补偿后,每年每亩补偿650斤小麦、650斤玉米,1000元生活费,折合每年近3000元,真正让村民失地不失收入。

  在南马坊南侧沿街商铺浩诚生活超市内,顾客们正排队结账。超市负责人李敏告诉记者,“由于南马坊以及附近其他小区顾客群体比较稳定,营业情况不错,自超市开业以来,每天保持1500-2000人的客流量。”目前,随着南马坊沿街商业综合体业户的不断涌入,村集体每年增加收入1300余万元,可吸纳1300人就业。

  无独有偶,在南马坊村南邻3公里左右的临淄区稷下街道范家村,范家村党支部书记袁国华则探索出发展“租赁经济”“合作经济”的发展模式。

“租赁经济”村民参股年年分红

  范家村是典型的城中村。

  在临淄大道和齐都路的西北角,每到夜晚,“临淄大院”便成了市民休闲聚餐的“网红”打卡地。在此之前,这里还是一片闲置地,垃圾乱堆乱放、杂草丛生,每次清理都需要浪费大量人力物力。

  “以前的杂院变成临淄‘大院’,不仅解决了杂草丛生、垃圾聚集、流动摊贩等影响村容村貌的问题,还解决了村民、村集体增收的渠道。中心建成后,提供了300多人的就业岗位,每年还能增加村集体收入20余万元。”范家村委委员翟波霞说。临淄大院只是范家村为促进集体和村民共同增收而打造的项目之一。早在2015年,范家村就探索实行沿街房入股。

  “真是赶上了村里的好政策,现在日子比以前好多了,村里沿街房解决了我们就业问题,每月收入比原来多了1000多元钱,逢年过节村里给我们发福利,单位还给我们发油、鱼、鸡蛋,还有洗衣粉、毛巾、肥皂等劳保产品。”68岁的李桂华是临淄区稷下街道范家村村民。

  据了解,范家村沿街商铺由全体村民参与入股,集体股占40%,村民股占60%。目前,范家村沿街商铺面积共计2.2万平米左右,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进行出租,现每年集体增收700余万元。

  2021年,范家村花园北路沿街房合同重新签订,价格调整,提高物业管理服务标准,只此一项为村集体增收30余万元,村民每股分红在原来的1080元/股/人增长至每股1807元,股民共计分红139万余元。

  临淄区稷下街道党工委书记崔文斌表示,在稷下街道,各村集体经济增收的方式不同,有的通过土地流转、有的通过产业融合、有的则是通过空间活用,范家村只是其中一个样本。目前,街道33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8400万元,所有村集体收入均超20万元。

述评:

  城镇驻地周围村庄旧村改造,都会为村集体产生出一大笔财富。这笔财富如何运用,应该小心面对。作为一个村,集体留下本钱,才是个过日子的长久之计。临淄区探索出了“资本经营”模式,通过自主、发包、联合经营等形式,增加集体收入;通过合法、民主程序入股经营稳定的企业获得投资收益,稳定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

  以南马坊村为例,该村以村庄经营为路径,构建起支部+村民+沿街商铺业户的发展“共同体”,以人文之美推动精神富足,逐步成为临淄区探索共同富裕先行试点及全面振兴的乡村样本,值得借鉴。

四、乡村旅游型:

东崖村:荒山变“金山”,这碗生态饭,真香!

  山还是那座山,过去是土坷垃里刨食,现在全村吃上旅游饭,村集体年收入近19万元。地处临淄区东部的金山镇,曾经的穷村东崖村,短短几年,地覆天翻——

  “这可是我们村的‘宝贝疙瘩’!要想桑葚果树来年结果多,冬季养护很重要,我们把这些病枝、枯枝、交叉枝修剪了,明年结的果实又大又甜!”12月6日,临淄区金山镇东崖村委委员李崇珍和几位村民在东崖村桑葚园里为果树修剪枝杈。在冬日湛蓝天空的映照下,依山傍水的东崖村,显得格外古朴雅致。

  “每年五一假期后,来村里旅游的人就多起来了。每到周末,我们的房间会被早早预定。生态这碗饭,真香!”在东崖村南山庄园内,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孙成富高兴地说。

  东崖村地处淄博市临淄区金山镇东南,全村自然环境优美,山清水秀。近几年来,村里大力发展以采摘、观光、民俗为主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

  东崖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孙成富(中)和村“两委”成员探讨发展规划。

东崖“出圈”:一个村办区级的文化旅游节

  从2017年开始,每年5月,东崖村都会举行桑葚采摘季,至今已成功举办六届,这也是临淄区唯一一个村办区级的文化旅游节。东崖村由此“出圈”,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地。

  说起这个变化,孙成富用“被逼出来的”来形容。

  2004年,孙成富当选为东崖村党支部书记后,先后将村口常年淤平的沟道改造成水库用来养鱼、种藕,并陆续修建了水泥路,建起了小广场,村容村貌变化明显。但因为没有合适的项目,东崖村的集体增收乏力。

  在不断尝试中,孙成富发现了个“好买卖”——种植桑葚树。据医学研究,桑葚的营养十分丰富,饱含满满的花青素及多酚,还含有19种对人体有益的氨基酸,常食桑葚还有抗氧化、防衰老和降低血糖的功效。2014年,在农业专家的帮助下,经过土壤测试发现,东崖非常适合种植桑葚。于是,孙成富决定自己出资试种桑葚,第一年就获得成功。此后,桑葚园规模不断扩大,到2017年种植规模已达260余亩,种有各类桑葚万余棵。为了让桑葚卖出更高价格,2017年,孙成富决定办节。从此,便有了现在一年一度的桑葚节。

  “现在,东崖桑葚节已成为我镇的热门乡村游线路,吸引了市内及青州等周边的游客前来。桑葚节不仅为东崖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还带动了周边东张、西张、边河等村的农家乐餐饮旅游的发展。每年五六月份,周边村的20余家农家乐几乎天天爆满。”说起东崖桑葚节的影响力,金山镇党委委员郭雯深有感触。

  如今,桑葚节知名度越来越大,门票加采摘的收入也逐步稳定。于是,孙成富果断决定将自己的桑葚园“充公”作为村集体项目运营,仅此一项每年可为村里增收七八万元。此外,加上村里流转的土地租金,养殖业户的承包费用,今年,东崖村集体增收超过18.5万元。

  孙成富说,对于山区村的集体增收来讲,试错成本很高。因此,村里的很多项目都是他自己出资先行先试,成功了再交给集体来运营。孙成富还表示,下一步他会把已成型的漂流、滑草等项目交给村里运营,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

东崖“牵手”产业巨头共造田园综合体

  熟悉孙成富的人,称他是个“重度旅游开发爱好者”。改变源自2008年,孙成富参加了一次临淄区组织的外出观摩学习乡村旅游活动。此后,他就痴迷上了旅游开发,十几年如一日。

  “十几年来,我对东崖南山的投入已超过两千万元,但对于发展旅游来讲仍是小打小闹。东崖的产业发展需要更专业的投资、设计、运营机构才能实现。”谈到东崖的后续发展,孙成富意味深长地说。

  “生态环境+乡愁”的主题乡村游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游客的青睐,东崖南山庄园已经具备了这样的雏形,这也吸引了不少资本投资机构的关注。2021年,在领域内属于头部企业的珠海华发集团、深圳前海集团先后向东崖村抛出了橄榄枝,他们计划共同出资打造山东最大的田园综合体。

  何谓田园综合体?就是以保护基本农田为前提,因地制宜,聚力打造集农业生产、农民就业、休闲文旅、商业服务、田园社区为一体的乡村开发策略,也是一种前瞻性的、可持续性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它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新型社区四位于一体,目的是通过旅游助力农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为什么选择东崖村?用珠海华发公司副董事长兼常务执行副总经理赖小航的话来说:相比淄博市南部山区,东崖村的区位优势突出,临淄距离滨州、东营、潍坊等客源城市的交通更加方便,生态条件和基础条件更加突出。孙成富表示,目前,两家投资商的技术团队已多次来村里进行了长时间的测量和勘察,只等进一步洽谈磋商后启动项目。

  未来的东崖村是什么样子?根据项目规划,田园综合体项目建成后,东崖全区域实现生态治理,民宿村实行滚动开发,统一营运,包括物业、旅游、住宿、商贸、城管、治安等;区内种植统一规划、统一分步实施;就近招募村民,转为区内工作人员。项目的建设不仅给东崖村集体带来更多的经营性收入,也会让山水的“联动魅力”催生周边更多的“金山银山”。对此,孙成富也充满了期待。

  金山镇党委书记梁小明表示,金山镇的乡村旅游年均接待人数20万人次,带来的年均综合收入近3000万元,极大地带动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和农民的增收致富。东崖村将荒山变“金山”,通过盘活一座山,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群众,并带动周围村共富。此外,由CCTV6电影频道节目制作中心出品,本土影视公司山东齐梦九州影业参与承制的电影《鸽子起舞》在搭岭村拍摄完成并已排上档期。相信电影开播后,会给金山的乡村游带来另一波热潮。今后,金山镇在构建一村一品的基础上,逐步提升“边河味道”特色产业知名度,逐步形成文旅农深度融合发展,从而带动更多的村实现集体增收,村民致富。

述评:

  从“开门见山、资源太贫乏”的抱怨,到即将开工建设的田园综合体,东崖村因山而困,也因山而盛。如今,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产业发掘新动能,乡村焕发新容颜,东崖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实践证明,“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东崖村走出了一条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民的新路径。

  近年来,临淄区把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与乡村振兴、村集体增收相结合,包括金山镇东崖村、齐陵街道马莲台周边村以及敬仲镇西周村等巧借山水优势、妙做体旅文章,通过打造村域景区、民俗旅游、研学基地等,纷纷吃上了旅游饭、生态饭。

五、特色种养型:

年增收50万元“一头牛”给金岭南村带来致富路

  在淄博市临淄区和张店区的交界处有座小镇叫金岭回族镇,它是山东省4个少数民族乡镇之一,是淄博市唯一的民族镇。小镇内,拥有古风典雅的清真寺、古桥横亘的官道巷、气势磅礴的关帝庙、狭长绵延的石板路、纤细深邃的小路,以及令人垂涎的民族特色美食。

  淄博的烧烤世界闻名,金岭回族镇的烧烤更是美名远扬。像金顺园、清正源等烧烤老店更是备受推崇。在金岭,人们不仅可以满足味蕾,还可以一边享受色香味,一边了解沉淀在美食中的历史、文化和民俗。

  美食餐饮业的高度发达也给养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处于小镇中心的金岭南村不仅通过餐饮实现了村民的共同富裕,更是通过发展肉牛养殖给村集体年增收超过50万元。

  金岭南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赵镇(右)和养殖户查看肉牛喂养情况。

蒸包、烧烤带动的产业

  在金岭,牛羊肉已成为饭店不可或缺的食材,烧烤、蒸包都是使用“大户”。

  金岭南村是金岭回族镇政府所在地,村占地面积4.5公顷,共有人口3100人,户籍人口1061户。可就是这么一个村,从事餐饮行业的就有五六十家,几乎家家户户都从事与牛羊肉有关的生意,丁冠涛就是其中的一位。

  丁冠涛经营十年的丁家蒸包位于金岭南路,说起丁家蒸包,当地居民无人不晓,周末不少人特意从张店开车来到金岭,只为吃上一口牛肉馅的包子。“我家做的蒸包都是每天现宰牛肉调制的肉馅,食材都是最新鲜的。平均每天客流量350人,一天能卖2000多个包子,每天的牛肉需求量在30斤左右。”

  12月10日,同样位于金岭南路的清正源烧烤店老板刘磊一边在店里忙着制作肉串,一边介绍,“我们的牛肉一般选用牛肋扇肉,肥瘦相间,顾客来了都爱点这个。”当天恰逢周末,为避免顾客等餐时间长,刘磊要早做准备。刘磊说,在夏季,店里每天的客流量在200桌次,光牛肉能卖出200斤左右,一年下来平均需求量在6万斤左右。

  金岭镇党委委员王斐告诉记者,仅清正源所在的金岭南路,至少就有30余家牛羊肉烧烤、蒸包铺、小饭馆。

  牛羊肉是“金岭美食”的标签。

  近年来,金岭镇的民族特色餐饮产业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名气,但集聚化、规模化程度不高等客观原因导致拉动村集体经济效果不明显。为此,金岭回族镇党委政府从规范畜牧养殖业来“破题”,在产业基础较好的金岭南村组建了金泉养殖合作社,以此来带动全镇畜牧养殖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从而带动整个民族特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念好“养牛经” 走上致富路

  “2019年,我们投资350万元,通过“党支部+企业+农户”的运营模式建设了这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项目占地面积360亩,总投资额超过4600万元。合作社建成之后,运营、管理等工作可提供就业岗位90余个,辐射带动周边从事食品深加工业群众1000余人就业。”金岭南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赵镇表示。赵镇所说的项目就是——金泉养殖合作社。

  12月7日,在临淄区金岭南村金泉养殖合作社内,马国山正和工人们一起搅拌饲料、喂牛、清理牛粪,一排排肉牛正在牛槽中埋头吃着饲料。作为一个有着30余年养殖经验的“老户”,对于能在合作社的园区内集中养殖,马国山赞不绝口。马国山现在的养殖场占地13亩,现有400余头肉牛存量。

  现在牛吃的食物主要是用粉碎机打碎的玉米秸秆、玉米籽、豆粕等,然后与饲料搅拌喂养。牛每天喂食两次,只要养得好,每天可长1.5公斤左右。”马国山介绍到。他还算了一笔账:一头牛需10个月至12个月出栏,养殖成本在1万元左右,每头牛的售价一般在2.5万元左右。除去饲料、人工、水电费及19500元/年的租金,全年算下来有近80万元的收入。

  马国山表示,以前他是散户,一共养了十几头牛,由于规模小,在牛源和饲草饲料采购方面成本非常高。加入合作社后,由于实行统一采购,仅饲草饲料采购一项就能节省15%的成本。

  赵镇告诉记者,金泉养殖合作社项目一期已吸纳6户养殖户入园,存栏量达到3000头。但从全镇牛羊肉需求量来讲,“本土化”供应比例只占到20%左右,更多的需要从内蒙、东营等地进货。为此,村里正加速建设金泉养殖合作社二期项目,计划2023年完成投入使用。

  “今后,我们将按照统一养殖、统一防疫、统一屠宰、统一治污‘五统一’的发展理念,在园区内部建设五大功能区。建设散户养殖区,引导镇域内养殖散户退村进区、逐步入园,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养殖;建设观光调研区,打造一处规范化养殖示范户,开展各类交流、观光活动,引领园区养殖发展方向,提升合作社的品牌知名度;建设屠宰加工区,高标准定点屠宰,彻底解决私屠滥宰问题,提升生鲜牛羊肉质量品质;建设粪污处理区,对粪污转化利用,实现粪污还田,解决土壤和环境污染问题;建设种养结合区,盘活园区东北角500亩农田,与农户签订租赁协议,探索种养结合发展模式。在做好现代农业产业园生态养殖项目的同时,我们还帮助合作社内的养殖户牵线搭桥,通过加强和鼎辉、马荣、伊真等区域龙头食品深加工企业的合作,探索从养殖到餐桌上的精细化加工。下一步,我们计划在盘活金泉养殖合作社周边500余亩农田基础上,探索种养结合发展模式,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最大化,把金岭南村现代农业产业园生态养殖项目打造成全镇乃至全区乡村振兴的样板。”谈到金岭南村特色养殖的未来,赵镇胸有成竹。

  如今,随着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村民的福利待遇也一年比一年“牛”。成熟的牛产业也让金岭南村有了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牛”经济给这个村注入了巨大的发展信心。

  金岭镇党委书记赵寅岗表示,目前,金岭已成为淄博最大的牛羊肉批发销售基地,年屠宰牛1万头、羊1.5万余头,年销售额达2.8亿元。如今,特色养牛产业不仅实现了村民的发家致富,还实现了村集体不断增收,最重要的是实现了种植—养殖—美食食材—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条,进一步擦亮了“金岭美食”的底色,有力带动了村集体增收,全力助推了乡村振兴。

述评:

  产业发展要更加注重因地制宜。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是致富的主要依托。产业发展要注重因地制宜,如果不注重因地制宜,看到其它地方发展某种产业好,就不管当地适合不适合,盲目跟风、一哄而上,那么发展产业不仅不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还会无端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

  金岭因民族文化而兴,因民族特色美食而闻名。在村集体增收的路径上,金岭回族镇党委政府通过实地走访、细化精准调研、扎实科学论证,在尊重乡镇地理条件、尊重群众意愿、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养牛这一现代特色产业。一头牛带富一个村,带动一个产业,金岭回族镇的“全链条”特色养殖产业发展模式可学可借鉴。

六、龙头带动型:

西河村:一袋面一瓶醋拓宽村集体经济跃升之路

  在淄博市临淄区西北部有个村子叫西河村,因坐落于康浪河源头而得名,这里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司田宁戚进身之地,也是孔子听歌谣“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处,同时还是《齐民要术》中记载的酿造技术发源地,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近年来,西河村充分发挥周边龙头企业优势,探索出“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村民”共同发展模式。如今,西河村摆脱了曾经村集体收入不足万元的窘境,变成了家庭户收入超过10万元/年,村集体一年增收50万元的村。

穷村窘境:抱着金鸡不下蛋

  “以前,村里没有企业,村民们的收入主要靠种地,村里的基础设施也很简陋,村集体收入不足1万元,买几块钱的办公用品都得算计。”李振宇今年47岁,是西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说起当初上任前村里的窘境,他仍然记忆深刻。

  2007年,李振宇当选为村支部书记,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村容村貌整治,通过乡贤、能人带动捐款捐物,村民出义务工的方式硬是把土路换成水泥路,村民也用上了自来水。2020年,在淄博市城乡环境大整治过程中,西河村对康浪河河床和沿岸十余处违章建筑进行拆除,还对村内闲散院落、垃圾湾、垃圾坑等闲置资源进行综合整治,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变化。

  如何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成为西河村的首要任务。

  在调研过程中,李振宇和村两委班子发现:西河村作为康浪河的发源地,蕴含着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资源;全村200来户却坐拥1400多亩的土地资源;此外,西河村南邻宏达路,东邻227省道,交通便利;最重要的是临淄区三大食品龙头企业山东巧媳妇集团食品有限公司、康乐河面业有限公司、山东中轩酒业有限公司就在村边上。

  “原来,这几年我们一直抱着金鸡却没下蛋!”对此,李振宇也有些懊悔。在发现比较优势后,西河村果断决定把村里的土地流转“办大事”,进行小麦、高粱、蓝莓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和中华白玉蜗牛养殖。用李振宇的话来说,就是“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种什么、养什么。”

引来企业求发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更得到了周边企业的投资青睐。

  2021年,西河村从政策支持、企业招引、农业合作、建设租赁、乡村休闲等多方考虑,建设了巧媳妇好滋味中央厨房、中轩酒坊和康浪河面馆,打造了集特色农产品展示、销售、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体验区“康浪河·谷乐园”项目。

  “以前,康浪河边上荒乱林地杂草丛生,白色垃圾、建筑垃圾时有出现。现在,在康浪河·谷乐园内,呐喊喷泉、水幕秋千、时光隧道,儿童游乐场、水上晃桥,这些好玩又好看的景点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郭建忠的家就住在康浪河沿岸,说起康浪河的变化,他有着深刻的体会。

  “今年,我们在康浪河·谷乐园项目西侧,建起了17亩的温室大棚,其中9亩为瓜果采摘体验区,主要种植草莓、西红柿、甜瓜等有机品种,预计今年实现20万元销售收入,村集体增收14万元;另外2处是盆栽蓝莓和太乙制药中华蜗牛相结合的温室大棚,占地8亩。”李振宇算了一笔账:占地5亩的蓝莓年产量约3000斤,按普通市场价每斤60元核算,年销售收入18万元,出去成本费用,能为村集体增收12万元;蜗牛养殖基地,1年循环繁殖蜗牛100万只6万斤,每斤蜗牛由太乙制药兜底收购价6元,年均保底收入36万元,能带动村集体增收25万元。

  “以前在家种地,不挣钱。现在在这里打工,每月有3000元收入,还不耽误照顾家庭。”在蓝莓大棚里,61岁的西河村村民王秀香正在管护盆栽蓝莓,自从村里建起大棚,她就在这里打工,负责蓝莓的种植管理以及大棚保洁等工作。

  “我们村通过村企合作,通过特色农产品种植及农副产品加工等项目,实现了村庄品质不断提升。现在,村里没有一个闲人,60岁以上的在周边企业当保安、干保洁,一个月收入2400元。只要具备劳动能力,都有工作干,现在全村村民户均年收入超过10万。”李振宇说。

  村里越来越好,越来越多户籍在村却在外居住的人开始返回村里:2007年,村里421口人,178户,7名党员;2022年,村里有701口人,227户,33名党员。“

  “明年,我们这4处温室大棚就能见效益,加上村里其它项目,明年我们村集体收入有望突破100万大关。”李振宇信誓旦旦地表示。

围绕“龙头”共发展

  企业的入驻也给村集体经济发展带来契机,在温室大棚旁,有一片刚刚冒出绿色的小麦。

  李振宇介绍,这一片400亩地是康浪河和中轩的原材料生产基地,一年两季种植春小麦、秋高粱。小麦成熟后交由康浪河,种植的高粱则由中轩酒业以高于市场价格的20%收购,去年为农户及村庄增加收入30万元。其中,村集体增收10多万元。

  “酿酒、制作调味品需要蓝莓,我们就种蓝莓;面粉厂需要小麦、酒厂需要高粱,我们就种小麦高粱,这样的运营模式,既帮助企业实现了‘原料—生产—销售’全链条的展示平台。同时,也保证了村民粮食生产稳定,直接增加了村民和村集体收入,形成稳固的共同发展平台。”李振宇的这番话,也得到了驻地企业的认可。“我们在村里租赁了几十亩地种植小麦。目前,我们一天的粮食用量是60万斤,现在村里一年的产量还不够我们一天的用量,但能帮助村民致富和村集体增收,我们非常乐意!”山东康浪河面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英超表示。

  在凤凰镇党委书记于海南看来,龙头企业扎根田间地头,让乡亲们端起了“绿色饭碗”,吃上特色产业带来的“生态饭”,更让周边村在产业链上做起生产、加工、观光、文化宣传“一条龙”配套服务,成长为乡村新业态新模式的创业者、从业者,让“三农”力量成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述评:

  乡村振兴离不开“龙头”带动。龙头企业的带动不仅让西河村富裕了,企业通过“一袋面”、“一瓶醋”、“一瓶酒”带动村集体增收的同时,还通过产业工人、半工半农的方式招聘村及周边村的劳动力,解决了就业问题。村企协同发展不仅实现了企业增收有作为,集体增收有途径,个体增收有保障。

  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过程中,临淄区通过发挥驻地龙头企业、商会的力量,实现了带出一串链条、形成一片产业”的“聚变”效应。最终,实现了产业基础相对薄弱、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村联建发展,推动了资本、技术、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注入乡村,促进了村企联动建设、共同发展。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吉宝 李鸿斐

《中国集体经济》期刊 | 期刊简介 | 通知公告 | 联系方式 | 编委会 | 投稿须知 | 广告联系 | 理事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s © 2021 中国集体经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3851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7

刷新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