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改革实践

新时期广东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罗南道路”的时代价值

时间:2024-01-30 08:55:30来源:中国集体经济杂志作者:黄镇霆 徐颍欣 阮一行 关敏婧 林汝晴 点击:

  摘要:在乡村振兴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在各地乡村生根发芽,形成了众多实施模式。其中,佛山市罗南村实践先行,以村党委领导为核心,因地制宜,很好地摆正协调了事关乡村发展的组织、生态、经济和文化这四大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已从典型的南粤工业村成功转型为具有全国性影响的生态宜居示范村,走出了一条颇具地方特色却又蕴含着一定普遍性特征的乡村振兴和生态宜居建设之路。在如今乡村振兴的新时期,“罗南道路”以其有效性体现了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应然追求;以其先进性开创了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实践先行;以其科学性为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践提供了科学范本,具有推广性的时代价值,尤其对城郊融合类村庄及沿海工业型村庄等同类乡村建设具有适用性。
 

  关键词: 乡村振兴;罗南道路;时代价值;
 

  成果来源:第十六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社会哲学科学类作品。
 

  乡村振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国社会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背景下,提出的关于乡村地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战略,其主要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部分构成,对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助力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乡村振兴战略既是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选择,又是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举措。乡村振兴战略在全国各地乡村生根发芽,在实践中与各地乡村实际情况相结合,已经衍生出众多具有地方的特色的实施模式,如生态保护模式、城郊集约模式等。各类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模式不仅仅是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及其路径不断丰富和创新的体现,更是该乡村地区实现振兴的重要基石,随着乡村振兴进程的不断推进,各类极具有效性和典型性的模式将会在乡村振兴新时期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和证实,并且彰显出独特的时代价值。
 

  2021年2月25日,习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与此同时,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标志着我国进入乡村振兴新时期。在乡村振兴新时期,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推广南粤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实现让欠发达地区共享改革开放前沿地的实践成果,尤显得富有战略意义。但目前学界多从宏观层面对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时代意义及其路径进行相应的探讨和研究,如党的十八大以后,学者对乡村治理创新的研究进行了积极探索,认为我国乡村治理对象、环境已发生“大转型”,传统管理体制与方式不再适应新的环境,乡村治理迫切需要创新,其中,孔祥智就曾针对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现状及其困境,提出应该创新生态宜居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选择适宜地区发展的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模式等对策建议。马华则认为新时代乡村生态宜居不再是单一化生产区域内的“村容整治”,而是对“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内生性低碳经济发展方式的乡村探索。党的十九大以来,学界大多认为生态宜居则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内容,因此总结、提炼中国乡村生态宜居建设的实践经验,有效响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实践。但针对实践中已有的某种具体模式进行案例分析以及探究其在乡村振兴新时期中的时代价值和扩散效应仍较为缺乏。因此本文将以南粤地区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典型代表——罗南村为对象,着重挖掘其在乡村振兴路径中所形成的发展模式——“罗南道路”的时代价值,助力南粤地区乡村建设成功经验和做法的推广以及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
 

  一、罗南道路的形成及其内涵
 

  罗南村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西部,面积4.75平方公里,下辖9个村民小组,现户籍人口3519人,党员116人,外来人口约1万人。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罗南村的主要产业是传统养蚕业,由于技术原始,生产效率低下,产值不高,村民经济收入极为有限,是一个被称为“地上无特产,地下无矿产,农民生活紧巴巴”的典型贫困村。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罗南村紧跟改革开放的步伐,通过村民集资和银行贷款的方式形成最初的乡村集体经济发展本金,率先在当地同类乡村中引进陶瓷产业,大力发展以陶瓷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形成了初具规模的陶瓷产业体系,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经成为远近驰名的“陶瓷大村”和“纳税大户”,村集体和村民个人的经济收入水平均大幅提高,基本实现了贫困村向工业村的转变,但往往与陶瓷产业相伴而生的一系列生态问题,同样也在罗南村出现,并且还呈现出不断加剧的趋势。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罗南村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生态恶化之间日益激化的矛盾。2008年,在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腾笼换鸟”政策后,罗南村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开始着手彻底解决上述的矛盾,一次性将村中十多家具有高污染的陶瓷厂关闭,在强烈的经济发展阵痛下,制定“向南发展房地产,向北发展大商贸“的战略目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引进清洁环保型工厂,实现高产能和轻污染并举,打造旅游观光生态园林,并以打造“远望像林园,近望像花园,细看人民生活在幸福乐园”的美丽乡村为目标,围绕组织、生态、经济、文化四大乡村发展要素大力推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通过近些年来的努力,罗南村在组织上实现了一体同心的“团结罗南”;在生态上实现了“蓝天碧水、鸟语花香”的“秀丽罗南”;在经济上实现了百业兴旺的“富裕罗南”;在文化上实现了钟灵毓秀的“书香罗南”,构造出了林园、花园、幸福乐园三位一体的生态宜居聚落形态,绘画出了一幅官民齐心共治、生态环境优美、经济条件优越、文化底蕴浓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并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村”“2018中国最美村镇”“全国文明村”“全国绿色小康村”等荣誉,实现了工业村向生态宜居乡村的重大转变。在两次乡村转型发展路径中,罗南村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即“罗南道路”。
 

  所谓“罗南道路(罗南模式)”,是指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村党委的领导,发挥村党委的“领头雁”作用,构建完善的基层治理制度和机构;将乡村振兴战略与村情实际相结合,充分利用政策红利助力本村发展;把生态建设摆在乡村发展的首要位置,构建行之有效的乡村管护制度体系,实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共生共长,构造“林园、花园、幸福乐园”三位一体的生态宜居聚落形态;把经济转型升级摆在乡村发展的关键位置,强调以集体经济组织为媒介,抓住关键时机推进经济转型,构造多样化的乡村经济形态;把文化继承和创新摆在乡村发展的突出位置,以村民的精神需求为导向,一手抓“软件”,一手抓“硬件”,双管齐下发展特色乡村文化。从而推动组织、生态、经济、文化等要素有机协调发展的南粤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模式。
 

  二、罗南道路的时代价值
 

  (一)罗南道路蕴含了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应然追求

  2017年,党的十九大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只有产业兴旺,才能为乡村振兴奠定经济基础,提供源源不断的经济动能。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 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让广大农民享有碧水蓝天和清新空气,增强农民幸福感、获得感。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其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乡村振兴中最迫切的需要,要努力让农民成为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新精神、新技能、新素质、新能力的新型农民。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管护机制体系,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要不断丰富生活富裕的内涵和满足农民生活富裕的需求。
 

  罗南村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坚持组织、生态、经济、文化的有机协调发展,形成了具有本村特色的发展模式。“罗南道路”强调坚持村党委的领导,积极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乡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尊重村民主体地位,追求和谐的党群关系;强调把生态宜居摆在首要位置,坚持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整治和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发挥乡村管护机制、村规民约、基础设施建设、专业规划等要素在生态宜居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强调把经济转型升级摆在关键位置,要求以集体经济组织为平台,制定具有远大前景的战略目标,抓住时机实现经济转型升级,追求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一二三产业之间有机协调发展;强调把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摆在突出位置,要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正确继承和发展隆庆村落文化,重视传统建筑的维护,进一步完善文化设施,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及内容,追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辅相成的融合状态。由此可见,“罗南道路”的追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不谋而合,充分说明“罗南道路”蕴含着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应然追求。
 

  (二)罗南道路开创了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实践先行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思想。随着“三农”工作的不断推进以及“三农”思想的日渐成熟,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思想和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期乡村振兴提供了思想引领和战略指导,在此背景下全国各地涌现出一个又一个先行村。[]这些先行村在乡村振兴战略正式提出前已经走出了一条较为成熟的发展道路,而在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更是进一步巩固了以往的实践成果,成为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实践先行者,其中便有罗南村的影子。
 

  正如文章开头提到,20世纪70年代及以前,罗南村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村民经济收入水平低的问题亟待解决,此时处于第一个“转型迫切期”。80年代后罗南村进入第一个“转型期”,罗南村民纷纷“洗脚上田”,在村党委的组织和领导下,大规模引进陶瓷厂,并创办村民集体所有的罗南集团,村庄经济模式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变。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罗南集团销售额达上亿元,缔造了辉煌的陶瓷事业,罗南村进入了第一个“发展红利期”,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第一个“发展红利期”并不持久,高产能陶瓷厂在助力罗南村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严重破坏了其生态环境,其中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尤为严重,在村民日常生活受到不良影响的同时,村子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也受到极大挑战,罗南村进入第二个“转型迫切期”。2008年,广东省全面推行“腾笼换鸟”政策,罗南村积极贯彻落实该产业转型升级政策,进入第二个“转型期”。通过关闭高污染陶瓷厂,引进房地产、商贸、农业旅游观光等产业,以新产业所带来的收益弥补了旧产业转移所产生的经济阵痛,罗南村的经济实力再度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持续提高,进入第二个“发展红利期”,成为“远望像林园,近望像花园,细看人民生活在幸福乐园”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罗南村从二十世纪70年代到现今的发展过程中所先后经历过的“转型迫切期”“转型期”和“发展红利期”,也是众多同类乡村在新时期实现全面振兴所应经历的阶段,而罗南村的实践先行为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可贵经验。
 

  (三)罗南道路为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践提供了科学范本

  罗南村先行实践的可贵经验在于深厉浅揭地摆正协调了组织、生态、经济和文化四大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从“组织振兴”、“生态振兴”、“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四个方面为其他乡村建设提供了范本价值。这四个方面实则基本上包含和体现了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两个方面的内容,较为全面地体现了乡村振兴发展的实质以及乡村社会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
 

  组织振兴要求发挥村党委的领导作用以及完善各项工作机制、构建完善的基层治理制度和机构,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持续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乡村发展要不断加强对村党委干部的思想培养,不断提高村党委各项工作机制的规范性,强调既要“显绩”,又要“潜绩”。生态振兴要求在基于生态不是自然环境的单一体,而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综合体的认识之上,因地制宜地统筹与贯彻、落实各项突出的乡村环境问题治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共生相长的理念,[]切实推进生态建设。产业振兴要求实事求是地全面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调整产业供给结构,协调发展一二三产业,实现产业兴旺、村民增收的目标。文化振兴要求既要抓设施又要抓思想,一是要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要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深入挖掘乡村人文精神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罗南道路四个方面的范本价值较为全面且详细地提供了乡村振兴和生态宜居建设的实施模式与措施,具有普遍推广的价值,其他同类乡村可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对症下药。
 

  三、结语
 

  罗南村将生态宜居作为乡村建设的定位和追求,是最为重要和关键的发展转折点。在打造和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进程中,罗南村始终以村党委领导为核心,因地制宜,很好地摆正协调了事关乡村发展的组织、生态、经济和文化这四大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走出了一条颇具地方特色却又蕴含着一定普遍性特征的乡村振兴之路。显然,“罗南道路”体现了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应然追求,其实践先行的经验和榜样为同类乡村振兴提供了科学范本,罗南村正通过帮扶方式在其他同类乡村逐渐扩散这一道路或范本的理念、价值和影响。而“罗南道路”如何在乡村振兴新时期中向同类乡村输出,发挥其扩散效应,以及其扩散效如何发酵,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追踪、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蒋永穆.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及路径[J].社会科学辑刊,2018(2):15-21.

  [2] 孔祥智,卢洋啸.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五大模式及对策建议——来自5省20村调研的启示[J].经济纵横,2019(1):19-28.

  [3] 马华,马池春.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体系及其时代意义[J].国家治理,2018(3):7-12.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07.

  [5]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98.

  [6]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农业部发布中国“美丽乡村”十大创建模式[J].中国乡镇企业,2014(3):45-46.

  [7]纪志耿,祝林林.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的浙江实践及其范本价值[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2018,34(04):5-11.

  [8]习近平.扎实推进新一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工作[J].政策瞭望,2007(03):4-9
 

  作        者:黄镇霆 徐颍欣 阮一行 关敏婧 林汝晴

  作者单位: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来        源:《中国集体经济》杂志2022年第26期

《中国集体经济》期刊 | 期刊简介 | 通知公告 | 联系方式 | 编委会 | 投稿须知 | 广告联系 | 理事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s © 2021 中国集体经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3851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7

刷新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