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社会视野

“中国第一农科所”带来的乡村振兴新动能

时间:2021-11-17 09:57:38来源:大运河传媒作者:王鑫 史盼盼 邱凌 运传 点击:

世界运河古镇合作机制会议,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大背景下召开。“世界运河古镇合作机制”视野下的古镇间的联合与合作,与其他形式的古镇间的合作具有完全不同的内涵。正如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会长詹永新所说,“世界运河古镇合作机制下的运河古镇间的合作,就不仅仅只是互相借鉴,文化旅游互相补充,而是被WCCO这个国际组织赋予了更多的国际视野、更多的全新绿色发展理念,更多的绿色产业定位。”

大运河传媒记者专访了与会的和绿色产业的相关的前沿专家。透过他们的话语,运河古镇产业的绿色浪潮扑面而来。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在农业科技界,可是一个神一样的存在。它有一个称号:“中国第一农科所”。这个“中国第一所”,是全国唯一拥有院士的地区农科所。

该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程顺和,从事小麦育种近五十年,参与育成扬麦3、4号和主持育成扬麦5号、扬麦158、扬麦9号至26号、扬糯麦1号等,被业界誉为“南方麦王”。



 

该所前所长张洪熙,20世纪80年代育成扬稻1号、扬稻2号,解决长江流域白叶枯病肆虐为害的重大问题。90年代育成扬稻3号、扬稻4号,实现高产与多抗性能的聚合。20世纪末育成杨稻6号,既是优异常规品种,又是杂交水稻骨干恢复系,并用作中国水稻(籼稻)基因组框架图研究材料。跨入21世纪,育成丰优香占、杨两优6号、K优818、杨籼优418等,率先突破杂交籼稻优质与高产结合的难题。育成扬粳9538等品种,为解决江苏粳稻生产条纹叶枯病危害做出重大贡献。创立水稻无盘旱育抛秧技术和全量麦草还田轻简稻作技术,组装集成秸秆还田、农田保育、轻简稻作相配套的技术体系。累计推广2.8亿亩,增产粮食190多亿公斤,创经济效益200多亿元。获成果奖13项,其中,国家星火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

如今,一个与小龙虾打了20多年交道的专家张家宏又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全国各地普遍采用“稻田养殖”技术,亩均收益2000元左右。张家宏独创的“一稻三虾”生态种养模式,让农民一年可以收获一季水稻、两茬小龙虾成虾和一茬虾苗,纯收益每亩达6000元。

如果说盛名远扬的两位技术大牛是研究单品种的专家,张家宏则是研究生态农业,种养模式创建的生态系统专家。“一稻三虾”能让稻田亩均效益比单纯种粮食提高5至8倍。目前,这项技术已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推广了500多万亩。这个数据还在每年以大比例增长。在张家宏看来,这种小龙虾养殖的革命,据权威机构统计,每年的全产业链产值达到4000个亿。

张家宏从事研究的领域,是生态种养循环农业。最早就是研究资源的循环利用,如林-草-牧-渔、稻-鸭-草-鹅等,都是 “双链”型(食物链+产业链)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再后来研究稻田综合种养,开始是稻田养鸭,后来是在稻田里养虾、养锦鲤、养蟹、养蛙、养甲鱼等。随着小龙虾成为国人接受的美食,重点聚焦到到稻田养小龙虾。

说起来很有趣,张家宏与小龙虾打了20多年交道,1998年接触小龙虾是为了灭杀这个“外来入侵生物”,保护稻田设施和田间水稻不受侵害,结果却“歪打正着”,转身变成了研究小龙虾高效人工繁养的专家。

张家宏研究发现,把小龙虾养进水稻田,至少要过“三关”:品种关、施肥关、施药关。潜心研究20余年后,张家宏开创性地提出,采用种“高富帅”水稻,养“白富美”龙虾的新模式,不仅闯过了这“三关”,还养出了极品大虾。

通过近几年的试验示范,张家宏从众多的水稻品种中,找到了适宜深水灌溉养殖小龙虾的植株高、抗病虫性强、产量高的“三高”水稻品种,品质达国标二级以上、亩产达1200斤的水稻品种。如丰优香占、扬产糯一号、金香优100等。利用长秧龄(秧苗高30厘米左右)“高富帅”水稻培育钵苗,并用侧深施肥插秧一体机进行田间作业,将水稻一生所需的缓控释肥料一次性施到两行秧苗的中间根际附近,避免了小龙虾因误食肥料致死现象的发生。同时,在良好的生存环境下,养出的小龙虾都是“白富美”,即品相上具“三白”(腮白、腹白、肉白)、营养丰富、体型匀称、含肉率高。

“一稻三虾”模式下,龙虾与水稻和谐共生。经济效益巨大是表象,其最大的环境意义在于,过去国家提倡农田减用化肥减用农药,实施起来很难,因为环保要求与农民的收成产生矛盾。现在,“一稻三虾”种养新技术使用后,农民自觉不施化肥、不撒农药了,因为农民不仅要粮食产量,更要龙虾的养殖效益。现在,稻米更绿色生态了,龙虾养殖效益更显著提升了。

在张家宏的技术推广“沙盘”上,张家宏有两张蓝图:沿运河和沿长江。沿运河,通过运河沿线一系列古镇进行广泛推广。从扬州的头桥镇,一路向北泰安镇、邵伯镇、高邮镇、界首镇,马棚镇、送桥镇、氾光湖镇等,再跨入淮安、徐州,再到山东微山湖地区的一系列古镇。沿长江,则是安徽的滁州、安庆,再向长江中、上游推进,一直到四川盆地。特别值得一提的案例是安徽省农垦集团华阳河农场有限公司,这里地处赣鄂皖三省交界,10万亩农田中有7万亩是“一稻三虾”,经济效益的提升,直接影响了三个省份。张家宏说,目前的覆盖面,正好是长江经济带和大运河文化带两个国家战略的覆盖区域。

张家宏精心撰写了《图说“一稻三虾”高效绿色种养》、《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关键实用技术100问》、《“一稻三虾”生态种养操作规程》、《“一藕三虾”生态种养操作规程》和《“一茭三虾”生态种养操作规程》等图文并茂的专著和模式图,《稻田综合种养》和《小龙虾综合种养》登一系列的专业而通俗的科普教材正在编写中。在“一稻三虾”技术的基础上,他们制定了全国唯一的一个省级地方标准《“一稻三虾”生态种养操作规程》,并据此创作了“三字经”式的“一稻三虾歌”,只要农户嘴上一念叨,就知道眼下该干啥农事了。正是这个标准,带动了一个崛起中的小龙虾大产业。

放眼全国,稻田综合种养总面积约3500万亩,张家宏希望用“一稻三虾”种养新技术覆盖面更大。什么叫乡村振兴?其实关键要有产业带动。

张家宏说,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我们这些一代又一代扎根土地的科研人员,就是要用一项项新技术,让中国人的饭碗盛得更满、盛得更有品质。 (大运河传媒记者 王鑫 史盼盼 邱凌 运传)

《中国集体经济》期刊 | 期刊简介 | 通知公告 | 联系方式 | 编委会 | 投稿须知 | 广告联系 | 理事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s © 2021 中国集体经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3851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7

刷新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