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社会视野

守好乡村治理有效的前哨

时间:2021-12-10 16:14:53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第15期作者:中国乡村振兴 点击:

  乡风文明是乡村治理有效的前哨,每一个或大或小涉及乡风、家风、民风的行为或现象,都折射着中国乡村的形象,体现着中国特色乡村治理的精神内质。

  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回望今昔两幅镜像,我国乡村变迁促人深省。随着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乡村发展活力得到增强,乡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但欣慰于乡村振兴带来的可喜变化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还有一些阻碍乡村全面振兴的“暗礁石”。2019年6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为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施乡风文明培育行动指明了方向,但一些乡村依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高额彩礼屡禁不绝、购买大件互相攀比、满月寿酒铺张浪费、厚养薄葬难以贯彻等,甚至个别村庄“黄赌毒”、封建迷信行为屡禁不绝,可以说很多增加农民经济负担、妨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硬骨头”陋俗,依然是乡村治理的痼疾。

乡风文明

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每一个乡村风俗习惯是否文明?普遍家风是否良好?整体民风是否淳朴?直接影响人们对中国特色乡村振兴总体进展的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要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体验到中国乡村的深刻变迁,就必须让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价值坐标的文明新风尚在广大农村落地生根。

乡风文明

是乡村治理有效的集中体现

  文明是一种力量,尽管文明行为看似一种个属化,甚至个体性的,但支撑一种普遍文明现象的,又何尝不是国家注重从精神文明价值发展农村的总体安排?我们常常说要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其实文明就积淀在勤劳善良中、绵延在老有所养里、濡染在守望相助中,甚至体现在对人情攀比、薄养厚葬等不良风气的自觉抵制中。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人们生活的环境基准和方式在变化,文明新风尚必然包含了重塑精神价值、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方面的新内涵、新导向。我们对新的乡风文明的期许,就是希望新时代的乡民在蓬勃生活中尽享时代馈赠的同时,以自我革新的意识自觉,把那些陋俗传统逐渐抛弃,让每一个人都能在乡野谷场、田间灶头感受到当下乡村治理的巨大效能,感受到今日中国乡村最为雄健的精神力量。

实施乡风文明培育行动

是一种公义行为

  所谓公义行为,即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能给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只有符合公义才是符合全局,才是潮流所趋、人心所向。新时期乡风文明建设的要义在于培育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新风尚,这无疑有利于推动乡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无疑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无疑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因此我们必须要以时不我待的历史主动和勇于革新的气度襟怀,弄清楚各种不良陋俗固化背后的症结所在,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建立健全村规民约的监督和奖惩机制,同时注重运用评比、舆论和道德力量推进移风易俗,从而守好乡村治理的前哨,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田间地头扎根,在乡村街头巷尾发芽。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第15期

《中国集体经济》期刊 | 期刊简介 | 通知公告 | 联系方式 | 编委会 | 投稿须知 | 广告联系 | 理事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s © 2021 中国集体经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3851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7

刷新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