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经济视角

聚焦科技创新发展 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2023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投资论坛在京召开

时间:2023-07-17 09:11:53来源:中国集体经济网作者:刘建新 点击: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实体经济,今年5月5日习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基础,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的物质支撑。
 

  7月16日,2023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投资论坛在北京开幕。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马培华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并宣布论坛开幕。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原校长王恩哥,中国企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朱宏任,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中国电力设备管理协会会长刘顺达,中国航空学会理事长、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原董事长林左鸣,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理事长、科技部原党组成员、秘书长张景安出席论坛。与会嘉宾认为,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本路径是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关键要在提升产业链创新升级上下功夫,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中国投资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永贵,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党委委员、副会长孙念瑞分别代表主办单位和支持单位致辞。中国投资协会副会长李海燕主持论坛开幕式。
 


 

  马培华在致辞中对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投资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和充分肯定!他认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国内外发展条件发生深刻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在实现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将重塑全球产业形态、产业结构、产业组织方式,我们要正确把握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积极推动我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我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其根本路径是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他表示,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6.98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1.4万亿元,占全球比重从22.5%提高到近30%,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但在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卡脖子现象和短板问题依然存在,要解决卡脖子难题,在科技创新上不断取得新突破是关键的一招。论坛以“实体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为主题,抓住了事关中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两个关键点。论坛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一次政界、学界、企业界专家学者的“思想碰撞”,必将为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借鉴。希望同志们群策群力、凝智聚力、形成合力,为实体经济发展插上科技创新的“翅膀”,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的动能。
 


 

  张永贵在致辞中表示,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本路径是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关键要在提升产业链创新升级上下功夫,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国内外发展条件发生深刻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在实现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将重塑全球产业形态、产业结构、产业组织方式,我们要正确把握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积极推动我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我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其根本路径是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当前应发挥数字经济引领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从生产要素到创新体系、从发展理念到商业模式的全方位变革和突破,推动数字技术在制造业生产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领域的深化应用、渗透和融合,推动数字技术催生新型工业产品、新型业务模式。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项艰巨工程、持久工程,需要各级政府、企业以及金融、投资、科研机构和行业组织的共同努力。中国投资协会愿与全国各地省市政府、业内企业合作,共同形成合力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希望通过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投资论坛的平台,交流经验、沟通信息、启发借鉴、建立合作,进一步形成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宏大力量!
 


 

  中国投资协会副会长李海燕在主持时表示,中国投资协会1995年成立,2001年合并重组,长期以来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改革、服务投资主体和会员做出了不懈努力,切实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举办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投资论坛,是中国投资协会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是主动响应号召、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履行工作职责、发挥平台作用的重要抓手,体现了中国投资协会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的政治自觉、坚强决心和责任担当。这次论坛,邀请专家学者围绕主题深度阐述观点、发表真知灼见,邀请企业家进行经验分享、主题交流,体现了中国投资协会主动响应号召、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坚强决心,可谓正当其时。中国投资协会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战略谋划,增强系统观念,推动协同落实,加强学习调研,一以贯之落实好国家发展战略,为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主旨演讲和主题分享环节,李毅中、王恩哥、朱宏任、刘顺达、郭佳、林左鸣等嘉宾,地方政府、跨国公司、上市企业、金融机构等负责人,围绕“稳预期、增信心,促进有效投资持续发展”“抓住实体经济发展重要环节,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人工智能引领经济发展”“零碳转型与能源技术创新”等话题进行了主旨演讲和分享。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表示,投资是拉动经济的动力之一,民间投资是经济活力的“晴雨表”。数据显示,2023年1-5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幅由上年同期的6.2%回落到4%,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0.1%,当前要聚焦解决制约民间投资增长的难点,发挥好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的引导作用,有效带动激发民间投资。
 


 

  李毅中表示,当前要聚焦解决制约民间投资增长的难点。有效投资对经济增长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近20年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逐年上升。由2002年的4.35万亿增加到2022年的57.96万亿,58万亿,增长了12.3倍,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4%。其中民间投资由1.25万亿上升到31.02万亿,增长了23.8倍,年均增长18%。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界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2002年-2011年,总投资年增长率大概是19.5%,其中民间投资年均增长34%,民间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由35.2%上升到54.6%,在加入WTO有利的形势之下,有效投资的快速增长拉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这是第一阶段。2012年-2022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和结构,我国有意识的进行了调整,过高的增长率逐渐回落,总投资年增长率由18%降到4.9%,降幅很大,这是其中有意识的调整。当年的投资额占GDP的比例,由83%逐步降到了47%,民间投资年增长率由25%降到了0.9%。其中2016年、2020年、2022年,民间投资的年增长率分别是2.8%、1%和0.9%,显著低于当年的总投资的增长率。民间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也在缓慢下降,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测算,高增点是2015年民间投资占总投资的63%,后来修正了数据,2015年的高峰点是58.8%,不管是63%也好58.8%也好,2015年是个高峰,总的趋势都是缓慢下降。去年2022年民间投资占总投资降为54.2%。
 

  “多年来我们有个总的印象,民间投资占总投资近60%。在工业投资里、在制造业投资里占比就更高,在工业投资里民间投资占80%,在制造业投资里民间投资占85%,所以稳投资就要稳民间投资,它是个大头。”在李毅中看来,当前需求不足表现突出,解决需求不足的办法是拉动消费和增加主要投资。“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去产能的实质是淘汰落后产能,这并不等于要缩减投资,而是要着力提高投资的效率和效益,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当前影响民间投资的因素,李毅中做了初步分析。一是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我国经济增长弱于预期,民营企业对经济发展的预期下降,经合组织6月初发布了一个报告,这个报告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增长将从去年的3.3%放缓到2.7%,其中美国可能是1.6%,虽然对我国经济今年的预期还比较高,5.4%,但是持续的地缘政治因素、俄乌战争、逆全球化、美欧加息等等不确定因素正在加大。民营资本具有明显的随周期波动的特征,近三年受疫情困扰,国民经济受到重创,经济下行的时候民间投资减少的速度也会加快,今年1-5月份规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18.8%,私营企业负21.3%,民营企业现金流紧张,自有资金短缺,再投资的能力在下降。
 

  李毅中分析了当前制约民营经济投资增长的难点,他认为,加强科技创新,可以为提升民间投资效率效益注入动力。李毅中建议,要继续放开对民资外资的市场准入,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建设。还要合理缩减外资准入的负面清单,加大服务业开放力度,落实外资企业的国民待遇,稳定和吸引外资的投资,充分发挥国家基金的引导作用,带动更多的民间资本甚至吸引外资加入重大项目。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原校长王恩哥发表主旨演讲《科技创新与国家核心竞争力》,材料是推动人类文明的基础,谁掌握材料谁掌握未来,同时风险资本更是真正加速社会化的推手。王恩哥表示,要在在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化的死亡谷上,架一座铁索桥。“我离开学校之前觉得科研成果如果没用上一定是科研成果不好,科学人员没做好,当我走向市场以后发现远远不是这样。”通过深入浅出的分析样品、产品、商品之间的逻辑关系,科技创新要解决从零到一的问题,这可能是科技发展与实体经济结合的关键。王恩哥表示,当前资本界的人跟产业界联系比较多,跟科技界联系很少,科技界跟产业界联系的同样很少。但科学研究只是产业发展的一部分,政府的政策、市场的成熟度等等这些加在一起再加上科技的力量才是铁索桥的关键。
 


 

  中国企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朱宏任认为,传统制造业企业绝不可能以低端产业名义淘汰,而要加大改造升级的力度,由过去的机械化自动化批量化生产转向以数字经济为手段、以绿色低碳经济为方向的全新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生产模式,通过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有效提升传统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和附加值,重塑企业竞争力,巩固提高制造优势,成为带动当前工业经济乃至整体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当前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或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带动终端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活跃力量。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进程中,要把以世界一流企业为代表的大企业作为坚强支撑,要把以专精特新企业为引领的中小企业作为坚实基础。朱宏任透露,工信部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对于战略性新兴领域一些新的产品要不失时机加快发展。
 


 

  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经济与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郭佳发表主旨演讲,当今的世界经济格局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变化后,已经由原来的美苏欧三足鼎立发展成现在的多强并雄,三年疫情后,各国经济恢复,快速洗牌,优化组建自己的国内结构与国际组团,世界经济秩序已经开始新一轮的重组。与此同时我国经济行为国际化的步伐也在全面加快,在高度垄断的国际化大市场中,中国下一步面对的将是更为复杂多变的新经济环境和新国际秩序。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已经引发了全球经济结构的重组,也促成了科学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经济发展的质量越来越取决于其中科技与创新的含量,提供高质量的科技与金融,支持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是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必由之路。实体经济与金融支持好比国家经济发展的两条腿,正是这两条腿构建起了中国经济的构架,这两条腿是任何时候都不能缺失其一的,唯有坚持实体经济与金融的双轨并行发展,中国经济方能行稳致远。
 


 

  中国电力设备管理协会会长、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刘顺达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论述了科技创新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的途径。他表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要做到九个更,首先是奥运会的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其次是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做好九个链:逻辑链、责任链、质量链、科技链、人才链、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只有做顶天立地的大文章,才能坚持正确的方法,实现从零到一的飞跃,从一到N的发展。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理事长、国家科技部原党组成员、秘书长张景安称,创新才能使实体经济插上创造的翅膀走向未来。他认为,数字化促进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地推动全球化,对实体经济发展才有利;协同创新是大趋势。他表示,古往今来世界上的新技术是少数人发明的,技术要遵从市场规律,科学家要跟市场结合,才能有更大的不脱离实际,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天才需要发现,人才需要培养,做产业要工匠精神,做科研要科学精神,因此要营造更好的创新生态,让新的生态在新时代给实体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的空间,使实体经济能够在这个时代利用创新的成果走向未来。
 

  中国航空学会理事长,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原董事长林左鸣发表主旨演讲《创新、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发展》,创新和企业家精神跟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关联。他认为,企业家有七个很重要的特质,一是进取精神,二是创新精神,三是契约精神,四是诚信精神,五是敬业精神,六是奉献精神,七是民族精神。此外企业家还应该具备两个意识:一是因果意识,二是星球意识。当前国内经济领域最大的困境是弘扬企业家精神,使现代企业家精神成为社会主流精神的历史目标任务尚未完成。只有整个社会都把企业家精神作为重要的社会主流认识,才能提供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确保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东华软件股份公司董事长薛向东表示,要通过创新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业务模式的创新,围绕创新打造中国经济。此外,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成为新时代数字经济的核心驱动力。整个数据产业智能化时代已经来临,新一代的新型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将会大幅度提高生产力,特别是现在人工智能跟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信息技术的多方面有机融合,更会带来一场革命的变化。
 

  道达尔能源亚洲研发副总裁徐忠华博士表示,道达尔能源是一家国际综合性能源企业,在全球有800多个工厂,行业涵盖石油天然气上下游,在全球有10万名员工,遍布130几个国家,作为一家重资产公司,去年整个净资本负债率降到了7%。他认为,能源安全是重要挑战,怎样高效清洁的利用化石能源,同时把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处理,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命题,所以道达尔能源积极投资做二氧化碳的捕集再利用封存,约10%的研发经费投入到这个领域。道达尔能源在中国四川参与投资建设了全球规模最大的针对化学链的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工业化示范项目,今年差不多建设完成,马上就开始大规模工业化测试,这个方案如果未来成功的商业化,可以带来炼化、发电、化工很多领域大规模的减排,比如炼化行业就能带来15%的碳减排。能源转型是个漫长之旅,必须始终不能忘记能源安全和碳中和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命题,缺一不可。规模化经济绿色可持续稳定的低碳能源解决方案,需要一大批高质量的商业和产业落地。积极稳妥地推进碳中和事业的发展,需要创新,需要政策的支持,更需要国际合作,这些都是低碳能源治理的关键。
 

  跨国公司碳中和50人论坛秘书长,ENGIE中国执行副总裁刘恒伟博士表示,实体经济有效投资,需要有一个零碳转型的视野。欧洲2050年要实现净零排放,美国也一样,欧洲提出了非常具体的实施方案,美国通胀法案4千页的投资跟气候变化有关。在欧洲在中国大家都强调能源安全,大家都因为能源安全非常重要,要平衡能源安全和转型的关系,欧洲人理解这个问题的思路是要实现能源安全要加速转型,要快速转移到化石能源到可再生能源,在中国很多人认为一说能源安全就说我们要把煤炭做好。每到经济不好的时候,从欧洲的角度来看我们要发展经济,要挖掘零碳转型的潜力是推动经济的发展,我们的思路会有些不同。美国是唯一一个退出京都议定书也退出巴黎协定的,但他整个碳排放一直在降低,他的市场力量或者技术创新力量根本性的驱动他的减排,这也是需要我们学习或深入理解的国际经验,我们要把这些视角引入到实体经济发展的逻辑里面去。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党委委员、副会长代表孙念瑞在发言中表示,上市公司作为实体经济的基本盘,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截止到6月底,A股上市公司已经突破5200家,去年11月突破了5000家这个整数关口,资本市场发展了三十年,头二十年从无到有,2400家上市公司,第三个十年是从2400多家公司发展成为5200家公司,最近这十年是上市公司飞跃式发展的十年,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资本市场。头雁效应体现在会聚了一批大而优的行业龙头以及小而美的细分市场冠军。他认为,灵活的股权激励制度,对于科技创新企业吸引人才,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资本市场的制度,是其他金融工具无法替代的。最近几年,一批卡脖子科技企业登陆科创板,从营业收入上看,连续几年它的营业收入的增幅都在30%,另外出现了7家市值千亿的上市公司,成绩喜人。他在会上透露,2022年上市公司财报显示,A股五千多家上市公司合计实现研发投入16600亿元,2012年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合计仅为2400多亿元,制度创新为实体经济尤其是科技创新类的企业带来很大的发展空间。
 


 

  论坛上,中国投资协会和11个地方政府、10家上市公司及行业协会、10家金融机构、10家项目合作单位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中国贸促会中国对外贸易理事会副理事长郎晓雷,《新时代》杂志社社长柯建刚,中国工业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徐金宝,中央党校出版集团副总经理、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社长胡敏,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姚赛,中财龙马学院执行院长万刚,北京企业联合会会长张建利,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经济与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郭佳,来自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金融机构、上市公司、央企和地方国企、新闻媒体单位的负责人和代表共500余人参加论坛。( 刘建新 )
 


 

  此次论坛由中国投资协会主办,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联合主办,中国工业报社、中国国资报道、中国商业会计学会、北京企业联合会、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经济与金融专业委员会协办,中国投资协会实体经济发展投资专业委员会、中财龙马(北京)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北京本真自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北京经典无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北京心海公益基金会提供公益支持。

《中国集体经济》期刊 | 期刊简介 | 通知公告 | 联系方式 | 编委会 | 投稿须知 | 广告联系 | 理事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s © 2021 中国集体经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3851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7

刷新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