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由采集经济走向狩猎经济 旧石器制作亦从个体锤击碰砧发展为加工厂
摘要:20世纪中叶,为配合三门峡水库建设工程,在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匼(kē)河村中条山西南麓的黄河北岸,更新世红色土及其以下的砂砾层或泥灰岩之中,经过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先后多次发掘,出土以石英岩为材料制作的砍斫器、刮削器、石球和三棱大尖状器、小尖状器及石片、石棱为特色的匼河文化遗物。
DOI: 10.20187/j.cnki.cn/11-3946/f.2025.03.001
专辑: 经济与管理科学;哲学与人文科学
专题: 考古
分类号: K876.2
文献来源:闫海红,刘建新.原始社会由采集经济走向狩猎经济 旧石器制作亦从个体锤击碰砧发展为加工厂[J].中国集体经济,2025 (03):197 .
作者单位:闫海红,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刘建新,中国集体经济杂志社
20世纪中叶,为配合三门峡水库建设工程,在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匼(kē)河村中条山西南麓的黄河北岸,更新世红色土及其以下的砂砾层或泥灰岩之中,经过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先后多次发掘,出土以石英岩为材料制作的砍斫器、刮削器、石球和三棱大尖状器、小尖状器及石片、石棱为特色的匼河文化遗物。
其中砍斫器数量较多,有“单面刃”和“两面刃”两种,主要以锤击法和碰砧法打下石片加工而成,比较粗糙,由于长期使用和反复修整,刃部片疤重叠。三棱大尖状器虽然仅发现一件,但却是匼河文化中富有特色的一种挖掘工具。投掷武器石球共3件,呈多面体,具有早期石球的一般特征。刮削器和小尖状器则为华北旧石器时代诸文化中所常见。此外,和石制品一起,还发现了一小块烧骨,说明匼河文化的主人过着以采集和狩猎为主导产业的原始经济生活。
匼河文化有别于以多种类型小型石器为特征的北京文化,而接近于以大砍斫器、三棱大尖状器等为特色的西侯度、蓝田和丁村文化。匼河文化是华北旧石器两大传统之一的“匼河-丁村系”的重要代表。研究认为匼河文化上承蓝田文化,并发展为旧石器中期的丁村文化。在文化发展上具有承上启下的性质。
20世纪中叶,在配合国家基本建设挖砂工程中,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丁村汾河东岸阶地,马兰黄土、红色土和灰绿色细沙及砾石层中发现大型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典型细石器遗址,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前身)和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山西省文物局前身)联合组成发掘队,陆续出土早期智人阶段人类化石、石制品、碳屑、红烧土块等文化遗物和伴生的动物化石。
丁村文化分布于汾河流域,因而也被称为“汾河文化”。其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早期,是中国华北地区含有古人类化石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址。2015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丁村遗址附近的九龙洞遗址进行发掘,发现了2处集中分布着400余件打制石片、石核以及大量碎屑的丁村遗址群原地埋藏的17万年前原始人类打制石器的加工厂,对研究丁村远古人类对石器原料的选取,对复原打制技术及石器制作流程等具有重要意义。
丁村遗址内涵丰富,其石器工业特征鲜明。早期和中期以锤击法为主要剥片方法,石核类型多样,包含以角页岩原料为主的大石片砍斫器、三棱大尖状器、斧状器、刮削器、锯齿刃器等有刃类石片工具和以石灰岩砂岩为主的石球狩猎工具两个技术体系,大部分石器均有使用痕迹,很少进行第二步加工,棱角尖锐磨损较少,多以碰砧法制成,其中厚三棱尖状器为其所特有;至2-3万年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以燧石等精细原料制作的细石器工艺技术,更加丰富了丁村遗址的文化内涵。丁村遗址介于旧石器时代早中晚三套文化层,它与西侯度遗址、匼河遗址、许家窑遗址、下川遗址,以及泥河湾遗址群和周口店遗址共同构成了中国北方地区旧石器文化序列。
(作者单位:闫海红,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刘建新,中国集体经济杂志社)
- 上一篇:石与火的交融 原始手工业绽放文…
- 下一篇:人民日报:探索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