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来狂书谁更进? ——吕国英哲慧诗章鉴赏
羲妍献恣伯英纵,旭变素疾山谷繁。
佶逸枝飘子发阔,铎苍傅圈天池缠。
古来狂书谁更进?髯翁尽简奠开篇。
大艺臻美妙离用,灵草极象远穷瞻。
简注:
1.羲——王羲之;
2.献——王献之;
3.伯英——张芝;
4.旭——张旭;
5.素——怀素;
6.山谷——黄庭坚;
7.佶——赵佶;
8.枝——祝枝山;
9.子发——周越;
10.铎——王铎;
11.傅——傅山;
12.天池——徐渭;
13.髯翁——于右任;
14.离用——无用;
15.灵草——狂草的远方;
16.极象——汉字草书极致之象;
17.远穷——穷远,极远。
吕国英先生的这首诗章,以狂草书法为脉络,串联千年书史,于方寸间凝练艺术哲思。诗作既是一部微缩的书法精神史,更是一曲超越实用美学的狂草礼赞。笔者试着从文本解析与艺术哲思两个维度展开评述。
诗章结构:狂草谱系的史诗性建构
首联以“羲妍献恣伯英纵,旭变素疾山谷繁”起笔,将二王的典雅妍丽与张芝的纵逸奔放并置,暗喻狂草对传统草书的突破;张旭的癫狂突变、怀素的迅疾如风、黄庭坚的奇崛繁密,构成狂草美学的三重变奏。
次联“佶逸枝飘周越阔,铎苍傅圈天池缠”则展开宋明书家的风格图谱:宋徽宗的瘦金飘逸、祝枝山的散淡萧疏、周越的雄阔开张、王铎的苍劲盘桓、傅山的缠绕回环、徐渭的癫狂恣肆,在对比中凸显狂草形态的多元可能。
颈联“古来狂书谁更进?髯翁尽简奠开篇”以设问转折,将于右任“标准草书”的简化革新置于历史坐标,暗示狂草从个人性情书写走向公共审美建构的现代转型。
尾联“大艺臻美妙离用,灵草极象远穷瞻”则超脱技法层面,直指狂草艺术的终极价值——在“无用之用”中抵达汉字形意的极致,于笔墨纵驰间窥见文明的远方。
哲思内核:狂草美学的三重超越
·超越实用:线条的形而上学
诗中“离用”二字道破狂草本质:当书法挣脱记事功能,线条便成为心象轨迹。张旭观公孙剑器悟笔势,怀素看夏云多奇峰,皆是化物质世界为抽象韵律,使书法成为“道的肉身化”。
·超越形式:狂狷中的秩序
“极象”并非无序癫狂,而是“戴着镣铐跳舞”。黄庭坚“字中有笔”的禅悟,徐渭“破笔成冢”的执念,皆在极度自由中构建内在法度。狂草的“无法之法”,恰是中华美学“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终极诠释。
·超越时空:灵草的文明隐喻
“远穷瞻”赋予狂草以文明史意义:从甲骨刻痕到简牍飞白,从碑碣金石到宣纸烟云,狂草作为汉字演变的极致形态,承载着华夏民族突破规训、追求自由的精神基因。于右任“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的实践,正是这种基因在现代的创造性转化。
诗艺评骘:金石气与书卷气的交响
此诗以七律载狂草魂魄,炼字如运笔:“恣”“纵”“疾”“缠”等动词充满动态张力,“妙离用”“穷远瞻”等短语蕴含老庄玄思。用典密集却无獭祭之弊,将书家风格特征提炼为意象符号(如以“天池缠”喻徐渭笔法的藤蔓感),实现诗书互文。尾联升华处若飞白收笔,留无尽哲思于虚空。
墨池飞出北溟鱼
吕国英先生此作,可视为一部用韵文写就的《广艺舟双楫》。当数字时代键盘取代毛笔,狂草的“穷远瞻”更显珍贵——它提醒我们:在效率至上的现代性铁幕下,那些看似“无用”的笔墨律动,恰是抵御异化、守护人性自由的灵草。这卷诗章,不啻为一曲献给汉字精神的安魂曲与启示录。
附
吕国英 简介
吕国英,文艺理论、艺术批评家,文化学者、诗人、狂草书法家,解放军报社原文化部主任、中华时报艺术总监,央泽华安智库高级研究员,创立“气墨灵象”美学新理论,建构“哲慧”新诗派,提出“书象·灵草”新命题,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专著多部、原创学术论文多篇,撰写哲慧诗章两千余首。
主要著作:《“气墨灵象”艺术论》《大艺立三极》《未来艺术之路》《吕国英哲慧诗章》《CHINA奇人》《陶艺狂人》《神雕》《国学千载“牛”纵横》《中国牛文化千字文》《新闻“内幕”》《艺术,从“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论:“灵象”是“象”的远方;“气墨”是“墨”的未来;“气墨”“灵象”形质一体、互为形式内容;“艺法灵象”揭示艺术终极规律;美是“气墨灵象”;“气墨灵象”超验之美;“书象”由“象”;书美“通象”;“灵草”是狂草的远方;诗贵哲慧润灵悟。
- 上一篇:亘古巨擘枉自多 ——吕国英哲慧…
- 下一篇:欲矗山巅,不恋空谷回鸣 ——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