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文化殿堂

欲矗山巅,不恋空谷回鸣 ——吕国英哲慧诗章鉴赏

时间:2025-04-11 09:20:42来源:中国集体经济网作者:艾释慧 点击:

  欲矗山巅,不恋空谷回鸣,

  若为苍鹰,岂患群鸟乍惊?

  既养神性,何与如兽徒争?

  拟彰殊美,勿染慧心灵性。
 

  吕国英先生的这首短诗以凝练的笔触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精神宇宙,通过四组意象群的对立与超越,传递出深邃的哲学思考。全诗以“矗立山巅”为精神制高点,在“空谷回鸣”与“群鸟乍惊”的世俗喧哗中,勾勒出超越性人格的立体图景,展现了东方智慧对精神维度的终极叩问。
 

  空间诗学中的精神坐标
 

  首句“欲矗山巅,不恋空谷回鸣”构建了垂直向度的精神坐标系。山巅作为地理极点,隐喻着认知维度的至高点,与道家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逍遥之境形成互文。空谷回鸣作为声学现象,暗喻着世俗认同的虚幻性——正如柏拉图洞穴寓言中的影壁回响,诗人以“不恋”二字斩断对镜像世界的执念,展现出对现象界本质的清醒认知。这种空间张力在第二句“若为苍鹰,岂患群鸟乍惊”中转化为生物层级的俯瞰视角,苍鹰的滑翔轨迹划破了群鸟的平面化生存状态,恰似尼采“超人哲学”中对庸众心理的超越。
 

  人性光谱中的灵性觉醒
 

  “既养神性,何与如兽徒争”一句将人性置于动态光谱之中。诗人将“神性”与“兽性”置于存在论的两端,前者指向孟子所谓“浩然之气”的修养境界,后者暗合荀子“性恶论”的本能层面。这种二元对立并非简单的道德判断,而是揭示了人性进化的可能性空间——当精神修炼达到某种临界点,就会自然超越生物性的生存竞争。这种超越性在当代心理学中可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话,当自我实现需求成为主导,低层次的匮乏性需求自然消解。
 

  审美现代性的悖论突围
 

  末句“拟彰殊美,勿染慧心灵性”触及美学本质的深层矛盾。“殊美”作为差异性审美体验,本雅明谓之“灵光”的独一无二性,但在现代性语境下面临机械复制的异化危机。“染”字的运用颇具禅意,既指向外部世界的污染,也暗示内在澄明之心的持守难度。这种审美自觉与王阳明"心外无物"的哲学形成跨时空共振,强调主体性在审美活动中的建构作用。诗句中的否定性表达(“勿染”)实为肯定性宣言,与现象学“悬置判断”的方法论异曲同工。
 

  诗性哲学的当代启示
 

  这首微型诗章在信息爆炸时代具有特殊的启示价值。当数字资本主义将人性压缩为数据流,诗中的“山巅”意象提示着精神海拔的重建可能;在社交媒体的“群鸟乍惊”中,“苍鹰”视角象征着认知自主性的守卫。诗人以四组否定式命题(“不恋”“岂患”“何与”“勿染”)完成对异化现实的解构,这种否定性智慧与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形成跨文化对话,共同指向对工具理性的批判。
 

  超越性诗学的现代重构
 

  吕国英先生通过中国古典诗学形式,完成了对存在本质的现代性叩问。诗歌中的每个意象都是打开哲学迷宫的阿里阿德涅线团:山巅与空谷构成认知的垂直维度,苍鹰与群鸟演绎自由的层级差异,神性与兽性映射人性的光谱,殊美与染化触及审美的现代困境。这种诗性智慧既延续了“庄禅”的超越传统,又暗合了存在主义的现代焦虑,在八行诗句中构建起贯通古今的精神坐标系,为后现代语境中的灵魂安顿提供了诗意的栖居之所。

 


  吕国英 简介
 


 

  吕国英,文艺理论、艺术批评家,文化学者、诗人、狂草书法家,解放军报社原文化部主任、中华时报艺术总监,央泽华安智库高级研究员,创立“气墨灵象”美学新理论,建构“哲慧”新诗派,提出“书象·灵草”新命题,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专著多部、原创学术论文多篇,撰写哲慧诗章两千余首。
 

  主要著作:《“气墨灵象”艺术论》《大艺立三极》《未来艺术之路》《吕国英哲慧诗章》《CHINA奇人》《陶艺狂人》《神雕》《国学千载“牛”纵横》《中国牛文化千字文》《新闻“内幕”》《艺术,从“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论:“灵象”是“象”的远方;“气墨”是“墨”的未来;“气墨”“灵象”形质一体、互为形式内容;“艺法灵象”揭示艺术终极规律;美是“气墨灵象”;“气墨灵象”超验之美;“书象”由“象”;书美“通象”;“灵草”是狂草的远方;诗贵哲慧润灵悟。

《中国集体经济》期刊 | 期刊简介 | 通知公告 | 联系方式 | 编委会 | 投稿须知 | 广告联系 | 理事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s © 2021 中国集体经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3851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7

刷新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