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文化殿堂

悟空化妙有 ——吕国英哲慧诗章鉴赏

时间:2025-04-18 09:00:29来源:中国集体经济网作者:艾释慧 点击:

  悟空化妙有,追疑生慧光。

  着卷若气墨,无处不灵象。
 

  吕国英先生的这四句诗,凝练地融合了其哲学思考、艺术理论与生命体悟,展现了“哲慧诗章”特有的思辨深度与审美境界。
 

  关键词语精妙入神
 

  ·“悟空”与“妙有”

  “悟空”源自佛教哲学,指超越世俗表象、洞悉空性本质的智慧;“妙有”则指在空性中显现的生生不息之存在。二者的转化(“化”)体现了吕国英对艺术本质的思考:艺术创作需突破物质束缚(空),才能抵达精神性的灵性境界(有)。这与其提出的“气墨灵象”理论中的“灵象”概念呼应,即艺术形式应超越具象,承载形而上的精神维度。
 

  ·“追疑”与“慧光”

  “追疑”指向对真理的追问与批判性思考,而“慧光”象征由此生发的智慧光芒。吕国英的诗作常以质疑现实、叩问终极为内核,如《夜昼盲者皆昧》中对人性与文明的辩证反思。此句强调哲思是诗性升华的根基,呼应其“诗贵哲思润灵慧”的立论。
 

  ·“气墨”与“灵象”

  此为核心艺术理论术语。“气墨”指超越传统笔墨技法的精神性表达,强调气韵贯通;“灵象”则是艺术形象的终极形态,融合灵性与意象。吕国英在《“气墨灵象”艺术论》中指出,二者互为表里,共同构建超验审美境界。诗句“着卷若气墨”将创作过程比作气墨的自然流淌,而“无处不灵象”则表明艺术灵性渗透于万物本质,打破物质与精神的边界。
 

  思想内核哲慧思辩
 

  ·艺术与哲学的互化

  诗句通过“悟空—妙有”“追疑—慧光”的辩证关系,揭示艺术创作需以哲学思辨为根基。吕国英在《哲思慧润矗诗章》中强调,诗歌应突破传统抒情框架,以哲思构建“诗性精神空间”,这一理念在此诗中凝练为“化”与“生”的动态过程。
 

  ·超验审美的精神实现

  “灵象”的普遍性(“无处不”)指向吕国英倡导的“超验审美”境界。他认为,艺术应超越经验世界,通过气墨的流动性呈现精神维度的自由,最终实现“生命理想的精神皈依”。这与诗句中“气墨”与“灵象”的融合路径一致。
 

  ·东方智慧的现代转化

  诗中融合佛教“空有”观、道家“气论”与西方超验哲学,体现吕国英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例如,“气墨”既承袭中国书画的气韵传统,又被赋予现代艺术的精神性内涵,形成跨文化的诗学表达。
 

  诗学价值三位一体
 

  这四句诗可视为吕国英艺术观的浓缩宣言:以哲思为根柢,以气墨为媒介,以灵象为归宿,构建“诗—艺—道”三位一体的美学体系。其语言简净而意蕴深邃,既延续了古典诗歌的凝练传统,又通过现代性思辨拓展了诗意的边界,成为“哲慧诗章”的典型范例。
 


  吕国英 简介
 


 

  吕国英,文艺理论、艺术批评家,文化学者、诗人、狂草书法家,解放军报社原文化部主任、中华时报艺术总监,央泽华安智库高级研究员,创立“气墨灵象”美学新理论,建构“哲慧”新诗派,提出“书象·灵草”新命题,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专著多部、原创学术论文多篇,撰写哲慧诗章两千余首。
 

  主要著作:《“气墨灵象”艺术论》《大艺立三极》《未来艺术之路》《吕国英哲慧诗章》《CHINA奇人》《陶艺狂人》《神雕》《国学千载“牛”纵横》《中国牛文化千字文》《新闻“内幕”》《艺术,从“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论:“灵象”是“象”的远方;“气墨”是“墨”的未来;“气墨”“灵象”形质一体、互为形式内容;“艺法灵象”揭示艺术终极规律;美是“气墨灵象”;“气墨灵象”超验之美;“书象”由“象”;书美“通象”;“灵草”是狂草的远方;诗贵哲慧润灵悟。

《中国集体经济》期刊 | 期刊简介 | 通知公告 | 联系方式 | 编委会 | 投稿须知 | 广告联系 | 理事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s © 2021 中国集体经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3851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7

刷新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