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文化殿堂

贫洗倾海尽,富金累叠山 ——吕国英哲慧诗章鉴赏

时间:2025-04-14 09:03:45来源:中国集体经济网作者:艾释慧 点击:

  贫洗倾海尽,富金累叠山。

  俯仰显尊卑,悬殊罪恶源。

  人道法天道,易秩终问变。
 

  吕国英先生的这首短诗,以凝练的语言和强烈的对比,揭示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并通过对人道与天道的思辨,提出了对社会秩序变革的终极追问。
 

  贫富悬殊的极致化表达
 

  ·“贫洗倾海尽,富金累叠山”

  诗人以“倾海尽”与“累叠山”的夸张意象,将贫富差距推向极致。“洗”字暗喻贫困者的资源被剥夺至枯竭,而“累叠”则凸显财富积累的畸形膨胀。这一对比呼应了吕国英其他作品中“代代财富积,朝朝列强食”的批判性视角,直指经济结构中的不公本质。
 

  ·“俯仰显尊卑”

  “俯仰”的动态动作与“尊卑”的静态等级形成张力,暗示社会阶层固化带来的权力压迫。此句与吕国英在《夜昼盲者皆昧》中“穹官小吏贪腐俱猎”的描绘形成互文,揭露了权力与财富共谋的恶性循环。
 

  人道与天道的辩证张力
 

  ·“人道法天道”

  此句化用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理念,但通过“法”字(效法)的主动选择,提出人道应顺应自然法则的伦理诉求。这与吕国英在《天选随缘成》中“仁者心动妙,若固有之通”的哲思一脉相承,强调人性需回归自然本真。
 

  ·“易秩终问变”

  “易秩”指向对既有秩序的颠覆,而“问变”则是对变革必然性的叩问。诗人未止步于批判,而是以历史演进的视角呼应了其诗作《人类赋》中“瀚瀚宇空邃,玄玄无穷谜”的宇宙观,暗示社会变革如同自然规律般不可阻挡。
 

  悬殊作为“罪恶源”的深层逻辑
 

  ·“悬殊罪恶源”的因果链条

  诗人将社会矛盾归因于贫富悬殊,与吕国英在《巴黎奥运众生相》中“笑得意忘形形怪异,叹无可奈何何面颜”的批判逻辑一致,揭示物质分配不公导致的人性异化。这种异化在《贪婪穷追终》中进一步被解构为“知足富长随,自尊贵相拥”的精神救赎路径。
 

  ·变革的可能与困境

  末句“终问变”的开放性结尾,既包含对变革的期待,也暗含对变革复杂性的审慎。吕国英在《成事在天,谋事随己》中提出“为吾欲为,尧舜奈何”的个体能动性,与此诗形成互补:社会变革需制度重构与个体觉醒的双向互动。
 

  诗学价值与思想局限
 

  ·价值:凝练性与批判性的统一

  吕国英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以少总多”的传统,通过四句诗完成从现象描绘到哲学升华的跨越。其“哲慧诗章”特有的思辨色彩(如《气墨灵象》理论中对“超验审美”的追求)在此诗中体现为对现实问题的形而上追问。
 

  ·局限:解决方案的模糊性

  尽管诗人尖锐指出问题,但对“如何变”的路径缺乏具体指向。相较于《人类主义赢》中“各美其美祈,美美与共愿”的理想化愿景,此诗更侧重批判而非建构,可能削弱其现实指导意义。
 

  吕国英此诗以短章载道,将贫富议题置于人道与天道的宏大框架中审视,既延续了中国诗歌“诗史互证”的传统,又融入了现代性批判的锋芒。其价值不仅在于对社会不公的揭露,更在于通过诗性语言激发对文明演进本质的思考,这与他在《人类赋》中“浑浑然言文殊,漫漫色貌离”的文化深掘一脉相承,体现了“哲慧诗章”独有的思想穿透力。

 


  吕国英 简介
 


 

  吕国英,文艺理论、艺术批评家,文化学者、诗人、狂草书法家,解放军报社原文化部主任、中华时报艺术总监,央泽华安智库高级研究员,创立“气墨灵象”美学新理论,建构“哲慧”新诗派,提出“书象·灵草”新命题,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专著多部、原创学术论文多篇,撰写哲慧诗章两千余首。
 

  主要著作:《“气墨灵象”艺术论》《大艺立三极》《未来艺术之路》《吕国英哲慧诗章》《CHINA奇人》《陶艺狂人》《神雕》《国学千载“牛”纵横》《中国牛文化千字文》《新闻“内幕”》《艺术,从“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论:“灵象”是“象”的远方;“气墨”是“墨”的未来;“气墨”“灵象”形质一体、互为形式内容;“艺法灵象”揭示艺术终极规律;美是“气墨灵象”;“气墨灵象”超验之美;“书象”由“象”;书美“通象”;“灵草”是狂草的远方;诗贵哲慧润灵悟。

《中国集体经济》期刊 | 期刊简介 | 通知公告 | 联系方式 | 编委会 | 投稿须知 | 广告联系 | 理事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s © 2021 中国集体经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3851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7

刷新 回顶部